绘画大师沃霍尔的油画画风沃霍尔(1928~1987年)是波普艺术运动的建立者之一,这个运动部分目的是反抗当时独霸美国艺坛的抽象表现主义,沃霍尔堪称“波普艺术之王”,他习惯采用鲜亮的色彩层叠于丝印的图像之上,创作名人画像与大规模复制的消费品,
在其作品中,沃霍尔运用和探索了美国大众文化的视觉语言,在他那些最知名的作品里,有对著名人物的模式化肖像,比如玛丽莲·梦露;也有对灾难的描绘,他的纽约工作室“工厂”是很多艺术项目的诞生地,其中也包括了音乐产品,所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沃霍尔对绘画的实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以“大力水手”和“超人”之类的连环画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及素材,他在费罗斯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中,展示了坎贝尔浓汤罐头的三十七个不同品种,他这一阶段出品的创作都对美国从各方面体现出的批量复制、规模生产和序列化的本质加以评判,并特别指出了工业化商品和名人图像的泛滥,
沃霍尔的作品将波普艺术这一流行通俗艺术的衍生分支的各种理想设定加以具体实现,几乎天衣无缝地融合了艺术的常规理念与日常生活,对于当时那浸于商业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社会而言,波普艺术正为其提供了一份宣言或供述,沃霍尔说道:“如果你对着一样东西看得足够久,我怕它就会失去所有意义”,人们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就可以明白他话语中的意思了,的碓,沃霍尔的画作,也是属于抽象风格,人们是没办法看得太久。
沃霍尔作品
安迪·沃霍尔(1928年-1987年).出生于美国匹兹堡市。沃霍尔十七岁时在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主修绘画设计,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沃霍尔于1949年毕业。从留存下来的一些当时的作品看,幽默和不同画法的尝试,是沃霍尔学艺阶段的特点,而那时的表现主义倾向似乎也影响了他。毕业后的沃霍尔很快就来到纽约,打算做个商业美术家,他的一段叙述能让人有所感觉:“从事商业美术时,我喜欢工作,他们告诉你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而你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干好它,由他们说行还是不行。”从沃霍尔五十年代的那些封面设计、插图、商品设计、橱窗陈列告,以及一系列题为《无题》的不同材料不同内容的作品中,明显地能感到一种与难于理解的高雅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不同的特征;它们大多是以清晰的线条、明确的形象、单纯的色彩综合或单独构成的,具有连儿童都能懂得的一目了然的形式。这正是商业美术所要求的通俗性,导致沃霍尔走向波普美术。从有些《无题》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沃霍尔的另一个重要的倾向,那就是对名流和时尚的关注。精美的尖头高跟鞋、詹姆斯·狄恩和杜鲁·卡波特的形象,都是例证。他在商业美术领域的实践,使他在五十年代数度获得美国版画艺术协会的嘉奖。
在五十年代后半期,沃霍尔渐渐迷上了两位美国美术家劳申伯格和约翰斯。这两位美术家,为美国美术的几次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大胆新颖的实验,并在新一代的创造中有所发扬,而那一度雄视西方艺坛,有众多才俊投身其中的抽象表现主义则被美国美术的又一浪潮波普美术淹没了。劳申伯格和约翰斯散发着“达达气息的表现,令沃霍尔感到做纯粹美术家是那么美妙,能让日常的事物焕发出神奇的光彩;他俩综合不同因素的能力,把实物和现成形象或形式纳入作品的作法,以及让生活与艺术混合为一体的态度,都对沃霍尔大有启示。这样,从六十年代始,沃霍尔就踏上了新路,开始创作一些被认为是波普美术的作品:如基于大众喜爱的连环漫画人物的《蝙蝠侠》、《超人》、《迪克·特雷西》、《南希》和基于大众熟悉的日常用品的《可口可乐》、《冰箱》等作品。一看这些绘画的题目,就不难想象它们与美国百姓的关系,体味到它们在普通人眼里会显得“多么易接受”。实际上也是这样,例如在《迪克·特雷西》这幅画上,这个家喻户晓的大侦探的形象就跟那著名的连环漫画的形象相似;而在《可口可乐》这幅画上,我们看到的形象跟天天接触的那个真实瓶子模一样。这一切不会使大众困惑,不会使他们像面对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时那样忐忑不安,不知如何表态,生怕显得没修养没文化。这种外观上的明白易懂可以说是波普美术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波普美术在美国奏响了一支欢乐之歌。
沃霍尔于1962年创作出一批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型作品。如《你自己画花吧》、《你自己画小提琴吧》、《你自已画帆船吧》、《你自己画海景吧》、《你自己画风景吧》等作品。它们源于一种大众化的、能帮助儿童学习绘画的填色制图游戏。画面上,有一些部分已涂上了颜色,另一些被细线分开的部分,标有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代表着应涂的那些颜色。看到这些作品上一块块平涂的纯色彼此间美妙的和谐、响亮的呼应,不由会想到本世纪伟大的色彩画家马蒂斯,这说明这一类作品已具有令人心动的感染力。在《八十张正面与反面的两美元钞票)、《二百个坎贝尔汤罐头》、《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等作品的题目上不难发觉这类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同一事物的反复重现,以及那反复重现的事物都是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非常熟悉的。沃霍尔的《二个坎贝尔汤罐头的构图方式是奇特的,他把这么多的知名品牌的汤罐头从下到上像排列货物一样整整齐齐码放在一起。布满整个画面的同样的罐头,几乎全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把这幅画缩小或放在远处,那由大量同一形状和色彩构成的个机械而又规整的视觉天地,使得它看起来有几分像整版邮票。面对着这一大片热烈的暖红色,观赏者的眼睛受到强烈的刺激,心为之颤动,脑为之活跃,这种从没见过的新颖的绘画形式,引发出对艺术观的重新审视现代人大约都知道或听说过美国大众文化的偶像,如播滚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如好莱坞名星玛丽莲·梦露。沃霍尔开始展示名人形象时,就把焦点集中在这类本来就受人瞩日的形象上。《红色埃尔维斯》仍然运用了将同一事物布满整个画面的构图,把猫王的头像规整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在一片暗红色的底子上,三十六个有力的埃尔维斯头像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我们,那冲击力不啻放大了三十六倍。沃霍尔善于选择恰当的词汇,组成简炼的句子,明快地表达所要讲述的东西,像《红色埃尔维斯》的色彩处理和形象运用,就是生动的例证。这样的作法,显然得益于他所曾从事过的商业广告设计之类的美术品种。可以说,不排斥、不轻视现代大众传媒的各种手段,并积极地借鉴、运用它们,正是波普美术家与上一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一个基本差别。
沃霍尔创作的另一些题材,如社会新闻、灾难事件等,也在其创造力大勃发的60年代出现。他最后的手绘作品《死于空难》(或称《飞机失事》),以及用这时开创的丝网版画方式反复重现同一事物的《视觉的车祸》、用丝网版画方式表现单一场面的《以红色表现的五位死者》代表了他关注严酷社会现象的一面。沃霍尔此时放弃了传统的手绘方式转而采用丝网版画印制技术。这种最初用于商业领域的印制技术,渐渐吸引了美术家。在美国,波洛克和劳申伯格于五十年代曾运用过它,但真正使丝网版画印制技术成为纯美术的有力表现手段的,还得说是波普美术家,而沃霍尔当数运用最佳者。精巧别致的构思、单纯有力的形象、优美大胆的色调,形成了沃霍尔作品直截了当的视觉冲击力。而他众多作品中显露出来的类似和单一,也像那些世界知名品牌永久不变的商标一样,具有了无法抹去的品牌效应。
在创作的众多大人物图像中,沃霍尔的一个新焦点就是毛泽东主席。沃霍尔把精力集中在毛泽东身上,是由于一次与美国关系更密切的外交举措,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他同年创作的一系列毛泽东图像的触媒。从1972年起,沃霍尔以毛泽东标准像为据,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幅作品,如《毛》(1972年)、《毛形象壁纸》(1974年)等。在这批丝网版画上,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油画之类绘画的笔触效果的移用,例如在1972年的一幅《毛》中,可以看到那蓝色中山装上十分清楚的阔大笔触,其挥洒自如的意味,不由让人忆起古代的委拉士开兹、近代的莫奈、当代的德库宁等油画大师。这种作法,可以破除版画有时难免的机械味,为作品增添生动的气息。在创造这种绘画性效果时,沃霍尔运用了拖布和画笔。大型作品上的这种效果是用拖布拖出来的,小型作品上的则是在印成的图像上用画笔画出来的。以拖布创作,不由会让人想到抽象表现主义者那种自由的滴撒颜色的作画方式,看来后期的沃霍尔在寻求有所突破、有所变化时,倒是有点儿毕加索那种觉得什么适用就用、不管那是谁的东西的态度。还有种构图方式,以往也罕见,这就是《毛形象壁纸》(1974年)并置图像的方式,在基底之上,毛泽东的画像是横着并置的一长行。
“毛系列”的巨大成功,为沃霍尔带来了大量的委托。众多政要、贵族、富豪、名媛,以及文艺体育明星,一句话,当时西方社会的显赫阶层,全都闯入沃霍尔的图像世界,变成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创造者希望他们具有的形象。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双重像,如为著名的女影星和歌手莉沙·米耐利创作的那幅动人的《莉莎·米耐利》(1978年);另一些则是单一像,如《利昂·卡斯泰利》(1975年);后一幅作品的创作方法,继续着“毛系列”的绘画性追求,在沃霍尔表现美术家同行时,这体现得更为鲜明,《戴维·霍克尼》(1974年)、《曼·雷》(1978年)中的色彩笔触真是颇具龙飞风舞之感。《影子》(1978年)也是值得一提的创作。由一百零二个幅面(每个幅面为193×132厘米)组成的这件巨型作品,表现的是投在地面和墙面上的一处影子,它的形状基本没什么变化,变化大的要算作品的色调,在黑的基调上辅以红、黄、蓝等鲜明的色彩。初看之下,不会认为这出自沃霍尔之手,影子和色彩都没再现“具体的事物”,整体效果就是纯抽象绘画的那种效果,不过这效果也很迷人,同样发挥了沃霍尔运用丝网印刷技术的本领和营造单纯明快的视觉冲击力的才能。由“毛系列”和《影子》中透露出来的对绘画性和抽象性的兴趣,在《氧化绘画》上获得了综合的体现。这批尝试新的制作方式的绘画,再加上他与新一代画家巴斯基亚、克莱门特等合作的绘画(如1984年的《阿尔巴的早餐》),突出显示了沃霍尔留意表现主义及其变种,试图创新和开拓的心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