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社会中当然存在,但不能片面地把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有些时候记恨父母小时候的打骂只是表象,真正记恨的可能是父对于自己的真实态度和不当处理方式,真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也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过于野蛮和粗暴,有时候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行为,怎么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更不用说那些重男轻女的父母。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也有父母并不爱孩子,更爱他们自己。在我们老家,父母那一代有些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他们的私有财产和日后养老的筹码,并不会真正疼爱孩子。他们打骂孩子,有些时候只是为了发泄生活中的不快,有些只是想让孩子完全由自己掌控,不容孩子有自由意志。
这样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了,也难以忘记童年的伤害。像《欢乐颂》中樊胜美那样的家庭,在中国并不少见。周围不少女性朋友,至今还活在亲情的这种绑架之中,为他们父母眼中的宝贝疙瘩鞍前马后,嘴里却说着“女儿指望不上,还是儿子养老”。
父母养育之恩,大过天,当然应该感恩,但也请允许那些没有得到过父母关爱的孩子心中可以对父母有敬但没有爱。如果只是因为偶尔的打骂而记恨父母,当然应该摈弃。这样的心结,有时候多沟通就能解开。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但至于原谅不原谅那些伤害,那就看个人的修为吧。
我是宋思华,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父母永远等着孩子的感谢,而孩子则一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这是一句经典台词,说出了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思。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一、为什么不感恩父母?所谓“感恩”,首先要有恩。
如果一个成年人,回首往事,没有感受到恩,那自然不会感恩。
那么“恩”又是什么?“恩”,就是超越常规付出的部分。
“常规付出”就是:责任、义务、道德、舆论约束着的,父母应该完成的养育照料。
责任、义务有法律条文约束,清晰明了;
但道德、舆论则没有具体的条款,于是,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分歧。
比如: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父母省吃俭用,花了大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父母完全可以不给孩子报班,但父母却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精力、时间,来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这是“恩”吗?在父母看来是。
在孩子眼中呢?
孩子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本就该这么做,反而正因为要上很多辅导班,才毁了自己的幸福童年。
“成年后不感恩父母”的核心,便是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常规付出”,而不是“恩”。
二、为什么忌恨小时候的打骂?主要原因:对打骂原因的歧义,以及对打骂过程的不良记忆。
关于打骂的原因,先来看个例子:
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打骂孩子。
在父母看来,孩子太毛躁,平时说了无数遍,还是不改,最终闯祸,所以不打不长记性。
而孩子则认为,上次妈妈洗碗把碗打破就没事,换自己就被打骂,不公平,欺负我!在这样的思考落差之下,经过多年、多次,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觉,孩子心里
自然就只有恨了。
再看打骂过程。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时,理性教育的部分很少,相反,更多的是情绪发泄。
这样的打骂,留给孩子的印象就是,屈辱的,被苛责的,被轻慢的。
如果记忆中都是这样的印象,如何会不忌恨。
同样是打骂,如果给孩子的感觉,父母是克制的,是就事论事的,就不容易产生忌恨情绪。
不感恩并忌恨父母的成年人,无论是他们本人,或是他们的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而非一味抱怨。
只有真正将目光收回,看到自己的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才能打破亲子忌恨的怪圈。
作者简介:
宋思华
二级心理咨询师,EAP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致力于青少年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婚姻情感、个人成长、职场困惑等方面的咨询和研究。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联系我们向作者提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