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十多万的国产车需要等几个月的只有秦PLUS国产汽车的热销已经超出了一些“老司机”的想象,曾经的热门品牌最多时月销几万台,经销商店铺里像是赶大集一样,发号排队等着付款提车即可;然而近两年却出现了排队都买不到车的情况,车辆下订单之后需要等待两三个月,甚至五六个月才能提到车,这是饥饿营销还是其他的原因导致呢?
以过去的2021年为参考吧,这一年里出现过几个品牌的供不应求,比如新势力品牌的蔚小理,究其原因主要是芯片过于依赖海外供应商,车辆又有较高程度的智能化,一旦芯片被掣肘则会影响产能。
在冷门车型中也出现了这么个品牌,它就是长城坦克汽车;第一台量产车坦克300一度出现月订单量破万,时间过了不久就达到了月销量破两万的程度,可以说谁也没有想象到越野车可以热销到如此之程度,长城汽车应当也不例外。
因为越野车的耗油量普遍偏高,代步驾驶的操控感也不如SUV和轿车,所以产能的规划就不算高,最终造成了供应不求的局面;长城汽车在两次调整生产线之后才勉强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产品线规划的失误,但也是汽车国潮文化真正成为潮流的标志之一,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最后则是比亚迪汽车,这个品牌的车主攻的是新能源技术,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客观来说它是一个绝对潜力股,曾经以DM-p为主的高性能插电混动汽车销量也不错,但还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真正的爆发点是从DM-i超级混动平台开始应用,并且搭载刀片电池开始,这种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有超高的安全性能和超长使用寿命,重点是制造成本还要低三元锂低不少;于是比亚迪重新找回“价格屠夫”的角色,打造出了10万级起售的超级插混车,一旦插混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做到“同价更优质”,那么消费者压抑了多年的冲动就会瞬间爆发。
面对新的技术一般人是不会排斥的,谁都有“尝鲜”的心态,而且明知道这种技术可以带来理想的驾驶体验、更强的动力感受、更低的用车成本,谁不想试一试呢?可如果这种商品的价格远超传统的同类型商品,过高的消费门槛就会打消消费热情。所以想要做到新技术替代老旧技术,基础前提是“同价同质”,而DM-i超级混动车做到了同价更优质,那么销量就会难于预测。
比亚迪的产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在没有得到市场真实的回馈,只依靠市场统计数据来提前扩张产能,这个风险系数太高了;最终只能先让车辆上市,在印证了预测之后开始扩展产能,而在完成扩张之前势必会出现供应不求的场景。
综上所述,2021年的国产汽车热门品牌基本都有“要等车”的问题,这是在国潮汽车转型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场景,现在需要的是用户与车企一起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预计2022年比亚迪的多个全新生产基地落成后,等着的周期会缩短到一个月以内,秦、唐、宋系列的DM-i不用让人太着急,汉DM-p与王朝汽车的BEV系列都能接近做到即买即提车。
新势力阵营里的蔚小理也应该没有问题了,因为芯片缺口的谎言已经基本被揭穿,不论是基于垄断还是为了外国汽车制造商“争取赶超的时间”,这个理由都不成立了;而且国产芯片也已经崛起,最后一个难关基本突破了。2022年可以可以更快的感受到国产汽车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