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个月才读完甘地自传,其间却先后读完了3本王小波的长篇小说。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即使翻译质量足够好,这也是一本典型的“闷书”。流水账似的情节,没有太多波澜。习惯在睡前看书的我,往往看不了二三十页,就已经昏昏欲睡了。 这完全不像一个政治领袖的自传。通篇充满了平和谦卑和诚实,而这样的文字也更能表现出其书写者的不凡。他在书中写到了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贪图性欲,食肉和曾试图嫖妓;他在提到了自己曾遭受的不公待遇,包括在印度和在南非;他也提到了参加的很多的政治运动。所有这些都在一种极其安静的行文中叙述。这个瘦弱的男人把印度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用他的道德力量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他的价值观只有简单的两个词:真理,非暴力。 他的世界中,有理性和神性两个部分,理性对外,神性对内。对外则包含一切社会事务:择业,判断是非,领导政治运动,反对什么和不反对什么。对内则更为宗教化:克己,禁欲,素食。他理性思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暴力,也反对自己宗教中的种姓制度,领导群众运动,争取公民权利。在神性领域,他始终与神同在,在把自己的肉体欲望缩减到最小时,他与神保持了最近的距离。这可能也是他所有力量的来源。道德准则来自于神性,而把道德力量用于政治运动则为理性。反对一切种族歧视,反对英帝国不合理的统治,这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非暴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而不合作来自于理性的判断。 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面说过,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时立刻终止了该运动,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软弱性。但是插图中纺车旁边的那个瘦骨嶙峋身披白布的甘地,却显然不是“资产阶级”的形象。为了给千万的中国学子洗脑,上个世纪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心灵之一就这样被一句话定性了。于是国人皆以为非暴力不合作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只晓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而他显然不是一个能够用阶级理论来分析的人,他是跨阶级跨种族的。 他也不是一个政客,政治从来都不是他生活的中心。 他貌似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信徒,他坚守他的信仰却一直在反对宗教中反人类的成分。 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这样评价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引用
此评价对我:有用(2)没用(0)
游客
非暴力,从心开始――《甘地自传》
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伟人的时候,心中除了点燃起崇拜的烈火,是否还会想起来你看到的,是一个塑像,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甘地是少有能完全不惧揭露自己的伟人,诚然他最终成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但正如自传中,他坦然承认自己也一如普通人那般,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度沉浸在情欲的欢愉中忘却其他的事情,从十四岁童婚开始,他固然无条件地爱着妻子,但也曾如大多印度教的男人那样,将妻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因而他也能了解到:“身体既可以是情欲的游乐场,恶可以是自我亲证的宫殿”。 做为一个严格的素食者,他还提到少年时偷食肉品的经历。这并不是如我传统教育里华盛顿砍樱桃树那样充满着疏离感的故事,甘地抛弃了修辞和掩饰的讲述,将我完全拉进了那个具备传统印度教道德规范的家族里,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迂回曲折。就像是那灵性之水,开始从高处冲落,激荡而激烈,然后被凝固成天上的冰雹,蹦蹦跳跳的不老实,直到如甘地自己形容的,水滴脱离了海洋就会无依无靠、直到意识到海洋的归属,才得到复活,找寻到自我之路。 毛主席说枪杆里出政权,这似乎是物质世界里的真理,但甘地却始终用非暴力来获得和平。他说“非暴力是心灵的事情,它不是来自智力的劳动”,当国际歌里唱着“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甘地的方式是:“非暴力的精神必然导致谦卑,非暴力意味着信任神、基督。如果我们要寻求神的帮助,我们必须怀着一颗谦卑和悔悟的心来接近他”。 已被册封为人类历史里的每一个伟人,对人类的心灵和意识的运用和调动都是相当娴熟的,当我们都认为物质才是决定因素的时候,实质上,所有都是集体意识在博弈着。非暴力是一种古老的心灵修为,在甘地之前,它很难被提到一个政治的层面,这是显然的,以暴制暴是人类动物性最直接的反应,它像止痛药那般廉价而速效。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口号流传了很广很远,它真正的含义我想是“物质落后就要挨打”。 “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这是甘地的认知,也是信念。因有其他的著作里书写了他在南非、印度开展非暴力开展的经历,在自传中,他并未重复那些语句,在看似琐碎和日记摘录性的撰写中,我们看到一个叫甘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自省、批判、要求,也因此不断地战胜了自我的习气习性。 他并未要求自己像灵修大师那样得到开悟的华美,他孜孜不倦地想求人类的真正共和,他近似苦行的简居生活,也只为能更加释放心灵的能量。我想,甘地是不可定义的,他不能被简单地称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政治领袖、一个民族精神导师,甚至他亦不是一个平常意义的修行人。 于是,这个世界的概念和二元论都可以在他身上瓦解了,如同特里莎修女那样,他为人类做出的无私服务,就像侍奉上主、服务自己一般。他们没有任何的分别心,他们看到了每个人和世界都是一体的,所以世界无法形容他们给予的福祉,只能奉上最接近意思的冕称――圣。 圣雄甘地。
引用
此评价对我:有用(1)没用(4)
游客
“真相”和“和解”
加拿大政府为虐待原住民历史正式道歉 【导语】 加拿大总理哈珀昨天(2008年6月11日)在国会代表联邦政府,就上个世纪初原住民在寄宿学校遭受虐待和性侵犯的历史道歉。 【正文】 哈珀在国会宣读的道歉声明长达十分钟。 【同期声】 加拿大总理 哈珀 你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平复这段经历带来的创伤 我们也一样走过这段历程 加拿大政府真诚地向原住民道歉 请求你们原谅 我们曾经深深地伤害你们 【正文】 原住民峰会全国主席菲尔在现场发言,他说,哈珀的道歉意味着加拿大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又新生了一线曙光。菲尔也曾在寄宿学校中受虐。 加拿大联邦政府在二十世纪初推行原住民融入基督教社会和学习英文的强制政策。为此,政府强行从原住民家庭中带走近十五万名儿童,并送往全国一百三十间寄宿学校。期间,有儿童在校内受到虐待和性侵犯。一九九八年,联邦政府承认寄宿学校内类似情况严重,并在去年九月成立原住民真相及和解委员会,制订一个十九亿元的赔偿计划。目前,已经有六万五千个受害人得到赔偿。 最喜欢这样的新闻,它令我觉得国际新闻翻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天灾人祸令人伤心,政客为了各种利益互相扯皮或惺惺作态令人厌倦,但这样的消息让我觉得温暖,觉得对这个世界的明天更有信心。最近在看《甘地传》,对非暴力有了比较真切的理解。以前读历史,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甘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内心深处,到一言一行,都在践行这种理念。因而,他能以自己瘦弱的身驱,去完成强大的国家机器所无能完成的事情。甘地确实是印度及至全世界一笔无可估量的政治遗产。其后国际社会很多令人感动的事件,也受甘地精神深刻影响。例如,美国的民权主义运动。 越来越觉得,“真相”和“和解”是解决一切宿仇积怨的唯一途径。德国承认真相,真诚地忏悔,勇敢地担当历史,得以从二战的阴影中解脱,成为政治经济的巨人。而日本掩盖历史,对真相遮遮掩掩,因而不能与其它受害国家达成真正的谅解,也不能走出二战的阴影,因而到现在仍无法取得与经济发展相应的政治地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只能永远深陷于仇恨的泥泞,鲜血喂饱仇恨这头怪兽,使巴以人民永远无法走出以暴制暴的迷宫。 对于内部冲突,“真相”与“和解”同样重要。要解决一切族群和阶层的矛盾,只有接受历史真相,寻找最小公约数,在此基础上达成和解。刚刚独立时,印度有一百多个民族,数十种宗教,讲数百种语言,各民族画地为牢,把差异性无限放大,使得仇恨不断膨胀。在独立后第一年,因种族冲突而死亡人数甚至超过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好多倍。甘地为印度人找到的最小公约数是“非暴力”,他奔走于各邦,用绝食等和平方式,化解了很多仇杀。然而最后他被激进分子暗杀,他的鲜血把印度从血光中救赎出来。无法想像如果没有甘地,今天的印度,会是怎么样的面貌。 “真相”和“和解”是最近十几年在各个国际事件中经常看到的字眼。南非、阿根廷、智利,都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来解决国内矛盾或历史沉冤。这次加拿大政府与原住民的疙瘩也通过这样的委员会来化解。 我国是个不肯直面历史的国家,虽然写史的时间很长,却是“春秋笔法”,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尊者讳,为当权者讳,因政治需要而造史的做法俯拾皆是。中国人要得到“真相”,好象比许多其他国家都要艰难。但没有“真相”,就缺少“和解”的基础。极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有“真相及和解委员会”,来抚平那些受过伤害的人的创伤。
引用
此评价对我:有用(1)没用(1)
游客
人格的力量
最初被甘地打动是那个关于甘地和糖的故事,那个故事曾经被我广泛地宣扬引用。后来发现了这本书,找了许久还中途出了事故一直未出现,却又意外地被朋友淘到了。 这个有极强自律精神和坚定信仰的传奇人物,在生活中也还有那么多可爱之处,看到他写自己偷偷破戒吃肉的经历,以及年轻时对情欲的不加克制,真实而有趣味。 文字很平和,没有说教的色彩,但依然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人格的力量。
引用
此评价对我:有用(1)没用(2)
游客
《甘地自传》:我们怎样爱国
来打算5月份读完三本书,看来很难了。另外两本是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和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之所以要看这三本书,起因是西藏的3・14事件。我当然也想看看西藏历史的著作,但是我们的传统是与自己有关的图书,尤其是有“负面”的部分通常不能出版,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管好坏,出版起来要容易得多。毫无疑问,分裂显然不得人心,无论藏独、疆独和台独;但也不尽然,有部分人偏要独立,并且绝对数量并不少。但这不现实,现实的路应该怎样倒可以借鉴印度和南非的历史。我当然知道这中间有许多不同,印度和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甘地要解决的是面对英国实行自治,面对印度民族破除种姓隔离;曼德拉的问题是破除种族主义。中国的藏独、疆独主要是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分裂主义者可能不会这么认为),台独的问题最为复杂,台湾除了做过日本的殖民地,社会制度与大陆完全不同,是五权分立的三民主义,称中国民国是“民主国家”(可参见今日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他忘了大陆也是一中各表的民国一部分,因此民国在整体上不是民主国家,好在他是理性的,坚决反对台独)。但他们实现目标的道路是和平与和解,这就是为什么甘地被称为Bapu(巴布,意为父亲)和Mahatma(圣雄),而曼德拉则是举世推崇,连流行歌手都愿意为其祝寿。 印度教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王公和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农民),另有“不可接触者”,即“贱民”。甘地家族属于第三种姓吠舍。甘地生于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被刺杀身亡。 甘地生性腼腆,不敢当众演讲,甚至成名之后也如此。甘地家族吃素,小时候被诱惑吃肉,自觉愧疚。甘地留学英国之前还向母亲发誓决不吃肉,偶有几次犯戒之后,终于坚持吃素,甚至牛奶、鸡蛋都拒绝食用。甘地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回国之后的职业生涯并不成功;但到南非成功解决印度侨民的债务诉讼之后略有成就。但他没有执着于律师事业,反倒因为印度侨民包括自己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大大刺激,走上了争取侨民平等的道路。甘地受到南非暴徒的仇视而殴打,反而宽宏大量,不予起诉。同时,在布尔战争时,效忠英国当局,组织战时医疗队,得到部分英国官员的认同。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Non-violence Non-cooperation)起源于其在南非的社会活动。 甘地第二次从南非回国后致力于印度自治和种姓平等。他建立了非暴力主义学院,教育民众;发起土布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知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是否借鉴了甘地的做法。)甘地为种植靛青的农民主张权利,为歉收农户呼吁减免税收,逐步在印度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英国当局镇压民众运动时,他仍然坚持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引导民众和平抗议。在这些活动中间,甘地还穿插讲了素食、禁欲、宗教信仰和土法治疗(水疗和土疗)。他还促使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联合。 可惜的是,甘地的这本自传只讲到非暴力抵抗(Non-violence Resistance)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初步形成(1920年国大党会议通过),也涉及了一点儿“文明不服从运动”。但我后面看的部分如“个文明的不服从”和“退出印度”运动,都没有写出来,颇有些失望。但他坚持和平的方式和个人品德的纯粹却可以完全体现出来。这样的贵重品格,我们伟大的祖国似乎还没有产生过。 在google上可以搜出很多关于甘地的文章,我们尽可以了解;但了解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国内的一切问题都不能使用暴力(包括精神、话语暴力)解决,而应该是理性与和解。最令人沮丧的就是海外华人游行追打藏独分子,或者向异议者的家属门前倾倒秽物,只能说是帮倒忙。程益中所谓有选择的自由遭到了猛烈抨击,只能说是愤青的盲动。我们该怎样爱国?在老东家的年会上,有领导说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就是人人可以说话。但这还不够,人人有饭吃是底线,人人可以说话也是底线;因为有权贵资本主义,所以有人轻松地吃香喝辣;同样,因为有权贵资本主义,说话就不能触犯他们的利益。要知道:和,意味着人人有饭吃,并且可以有公平机会吃好饭;谐,意味着人人可以说话,并且还可以说不同的话。和谐都与嘴有关,爱国的第一步乃是宽容“异见”,和而不同。 甘地自传/甘地著;叶李、简敏译-武汉:长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