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像面部图片
尧山大佛最像释迦牟尼。
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原大佛景区坐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景区交通便利,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
2. 佛像面部特征
莫高窟最大的佛像是开凿于初唐的96窟的弥勒像,高34.5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之一。在唐代时称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这个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
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建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云冈石窟最大的露天大佛,是指第五窟中的云冈大佛,云冈大佛是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非常高大,足足能有十七米高。云冈大佛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是我国佛教典籍中佛陀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但是,这座大佛不单单有着中国化的元素,其额头极宽,鼻子很高,眼睛大唇却薄。这些,都是外域佛教的特征。所以说,云冈大佛实际上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3. 佛像面部图片大全
脸谱的面部构造为
1.整脸
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尖三块瓦”“花三块瓦”“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与六分脸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征人物性格。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4.碎花脸与歪脸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特点是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僧脸与太监脸
5.“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色彩只有红白两种,形式近似“整脸”与“三块瓦脸”,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6.元宝脸与象形脸
元宝脸的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7.神仙脸与丑角脸
神仙脸由“整脸”“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
8.小妖脸与英雄脸
“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这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4. 佛像面部图片高清
中原大佛
始建时间:1997年
佛像高度:108米
景区门票:110元
地理位置: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乡上汤村中原大佛景区内
中原大佛系释迦牟尼立像,又名尧山大佛。该大佛总高208米:其中身高为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
据资料记载,中原大佛于1997年,由莆田兴胜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林胜标大师设计制作,2008年开光面世,中间耗时长达12年之久,总投资达到12亿元!
卢舍那大佛
始建时间:唐高宗咸亨四年
佛像高度:17.14米
景区门票:90元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38省道龙门石窟景区内
卢舍那大佛为报身佛,梵语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龙门石窟现存10万余尊佛教造像中,最受游客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据相关资料显示,大佛总高17.14米,始建于唐高宗咸亨四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而成。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在龙门石窟诸多的佛像中,大多数佛像都已经残缺不堪,但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伾山大佛
始建时间:北魏时期
佛像高度:22.29米
景区门票:50元
地理位置: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关镇伾浮路东段97号大伾山景区内
伾山大佛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弥勒佛像,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了300多年,高度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高5米有余,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
大石佛造型古朴,藏于高七丈的楼内,而大石佛的底部,却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虽然住在楼里,个头却比楼还高。因此在浚县当地,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便是“八丈佛爷、七丈楼”。
5. 女人佛像脸
佛的笔画是:7画
佛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
佛:
(5)佛像 [image of Buddha]
(6)又如:铜佛;佛面(佛像面部);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各种佛像)
(7)比喻慈悲的人 [kindhearted person]
(8)佛经 [Buddhist Scripture]
(9)又如:诵佛;念佛;佛偈(佛经中的颂词)
6. 人面佛图片
人面甲虫就是人面蝽,主要吃植物的
人面蝽(Catacanthus nigripens),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身上的确有着一张“人脸”,
别名红显蝽
它是人称“佛脸小甲虫”的明星昆虫,这学名叫做 Catacanthus nigripens,英文名Man - Faced Bug的人面蝽,从某个角度看起来,像极了佛陀的脸。
成虫体长约27mm,赭黄色,头部、触角、前胸背板前缘、小盾片基角、革片上的横斑、侧接缘每节基部和端部斑、足(除基节)为蓝黑色或黑色。
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光滑无刻点,侧缘具卷边,侧角不突出。小盾片三角形,基部隆起,光滑无刻点。前翅膜片茶褐色,伸出腹部末端。身体背面的黄黑斑纹看似人脸状。
7. 半脸佛像图片
山西吉县人祖山以神奇、神秘 、神圣而著称。神奇之“奇”,在于它绵延壮美的山峦和锦绣苍翠的原始林海 ,宛若吕梁山脉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神圣之“圣”,在于华夏人祖女娲伏羲万年前曾在这里开创了中华史前文明的先河。神秘之“秘”,就是半隐于瑟湖岸畔半山上的“半面佛”。
“半面佛”凌驾于人祖山忘忧山庄对面,瑟湖南岸的山壁之上。佛陀之手鬼斧神工,造就了未经丝毫雕琢却依然栩栩如生的半面佛像。远远望去,只见佛像半面隐于青翠欲滴的林叶之中,半面低眉垂目、一派慈祥安和的神态,佛眼微阖,似乎已看透每个人的心存善恶和来世今生 。
人祖山属于峥嵘错落的喀斯特地貌,嶙峋怪石比比皆是,造化出神态奇异的人物形象 ,并非只此一尊 。而此 “半面佛”可称神秘之处,是他在景区开发之后,才越来越显露出他的半面真容。
“半面佛”典故来自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陈芸生,他寒窗数十载,依然没能考取功名。人到中年,穷途潦倒,妻子也因此携子离去。他便终日颓靡不振,浑浑度日。一天,他喝醉后跪于佛前,厉声质问佛祖:为何保佑世人,却唯独不怜悯于他?只见佛堂顿时金光四射,佛祖缓缓睁开双眼说:“ 喜、怒、哀、惧、爱、憎、欲,为人之‘七情’;色欲、形貌欲、威仪欲、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为人之‘六欲’。我便是经历了世间七情六欲才修性成佛,你何不抛去欲念,细细感受那修性的历练呢?”。
娲宫出土古人遗骨木函残片
古人镌刻“伏羲岩”
女娲岩画
陈芸生大彻大悟,自此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潜心修行,终修炼成佛。但他所化之佛只露半边佛面,而将另一半仍是人面的脸隐去,意思是让世人明白:佛和人只隔着一道“悟醒”的河;佛不是神,不在天上,而在每个人的心里;众生由于妄想、执迷而失了本性;一旦丢掉妄想、斩断执迷,醒悟过来,便立地成佛。即所谓“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
后人撰《半字歌》传唱道“ 半世醉死半世活,半生悲吟半生歌;半辈执迷半辈悟,半面人生半面佛”。
8. 佛像面部表情
男人发合十表情通常是谢谢对方或者拜托对方的意思,比如当你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发这个表情包给对方,拜托地方可以原谅你,然后表示自己特别抱歉,对不起的意思。
双手合十的也可以表示祈祷和心愿的意思,当你希望对方来满足你一个小要求的
9. 佛像侧脸图片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中国建筑史》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0. 佛像的面相
明代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