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晋城的历史,不得不提一下晋城的老城,当你读懂了老城才会更加了解晋城!据泽州府志、凤台县志记载,晋城老城始建于唐贞观初,具体年份不详。距今大致1400年。自建成开始,是泽州州治所在,清雍正六年,泽州升州为府后,是泽州府治所在。政府部门做规划时,曾经使用过“泽州古城”这个称呼。今天,如果从学术角度说,晋城老城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泽州府城”。
唐武德元年,晋城得名,唐宋时期,晋城只是泽州下辖的一个县,北宋治平年间,著名哲学家程颢曾经担任晋城县令,任内著有《晋城县令题名记》。明代没有晋城县,原辖区直接归州署管理。清雍正六年,泽州升州为府,设凤台县,县衙驻城内中和坊(即今老城内西安街泽州县政府所在。)1985年,晋城撤县设市,晋城这个名称升格为南五县的统称。原晋城县辖区分割为城区、郊区,后郊区撤区设县,即今泽州县。
使用晋城老城这个名称,更符合当下的语境,称泽州古城和泽州府城,都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据宋代地理史籍《太平寰宇记》载,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这个名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晋城老城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唐代,长孙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晓(密王)、李元嘉(韩王),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李上金(泽王),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宁王)都曾担任泽州(今晋城市)的行政长官,在晋城老城内工作和生活过。明洪武年间筑砖墙,是一座严格按照规制修建的城池。明清历经修葺。清雍正六年之前是州城,清雍正六年之后是府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由大同迁至晋城,在城内老府巷置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在王府东置宁山卫,管辖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的驻军。
晋城老城内的古建筑在1938-1945年日军侵占晋城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古城墙在抗战期间几经毁、复,后因城市建设发展于1958年开始逐步拆除。
晋城老城是一座具有1400年建城史的古城。因唐宋元明清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也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现代晋城的根脉,这是晋城文化的源头,这是晋城的母体,保护晋城老城,就是守护我们的根脉、源头、母体。且不说这里还存在几十处文物古建,即便这里是一片废墟,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是晋城的魂之所系。
1400年,经历了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在这里究竟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依靠现存的碑记、史志,我们已经很难全部知晓。万历版的《泽州志》在翻印之前,全国仅存一套。康熙版的《泽州志》在翻印之前,全国仅存两套。抗战时期,日军在城内轰炸、焚毁了大量建筑。1958年大建设时期,珍贵的石碑被当做普通的建筑材料在建设中大量使用。时代风云变幻,令老城的脉络被无情切割,站在老城的街巷,甚至已经很难轻易判断指出《泽州府治图》中那些建筑的准确位置。
唐贞观初筑城池,是在一片空地还是在高都故城的旧址上所建已无法考证。但1400年前,在这里建城必然经历过严苛的选址。北部的司马山距离晋城老城约8里,司马山因晋帝登临而得名。公元256年,司马昭封高都公,高都是司马昭的封国。公元263年,司马昭受封晋公。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公元618年,晋城得名。公元627年,在司马山南筑城,这是一座典型的“靠山城”。城池之外,有东西二河环绕,在城南交汇。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长孙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任泽州刺史。长孙顺德不但是大唐建国的元勋,也是晋城建城的元勋。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密王李元晓任泽州刺史。这一年的五月,太宗驾崩。
城池建设的第一目的是守护政权。与政权相提并论的,是维护“神权”。现在晋城老城内遗存的唯一一处始建于唐代的建筑,就是建于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的“玉皇庙”。而在历史上名气最盛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陈子昂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参加宴会并赋诗的“泽州城北楼”。此楼后易名“逍遥楼”,梁太祖朱温曾于公元908年在此居住一月有余,并登楼阅兵。
泽州城北楼大致的位置在今书院街北古矿中学。城北楼附近有一“凤凰台”,俗称“凤谷堆”。凤凰台旁,有一座“高台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九月九日,泽州知府王允楚登上城北楼,看到凤凰台东侧有一个洞,洞旁有一块石头。王允楚就近查看,发现这块石头竟是唐泽州刺史皇甫曙书写的“金刚经”经幢。皇甫曙是白居易的亲家,是当朝宰相李逢吉的学生,唐开成年间任泽州刺史。白居易的名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就是写给皇甫曙的。王允楚发现的“金刚经”经幢被安置在明道书院的文昌祠内。
明道书院的前身,是明泽州知州王所用创办的文昌书院,巡盐御史杨鄂将其更名为“体仁书院”。清康熙年间,泽州知州伦可大扩建体仁书院,工程竣工之时,陈廷敬特意撰写了一篇《体仁书院记》。
明道,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字。程颢,字明道。北宋治平元年担任晋城县令,在任三年创办乡校社学书院共计七十二所。城北的书院村是程颢讲学的旧迹,书院村有一处明道祠,城内的文庙巷也有一处明道祠。在城外以南,还有一明道厢。
明清时期,城内以坊划分,城外周边以厢划分。所谓坊、厢,类似现在的社区。城内大致划分为十个坊。分别叫作:福星坊、中和坊、安远坊、怀仁坊、淳化坊、镇宁坊、武胜坊、宁国坊、进士坊、世泰坊。城外周边划分为九厢,分别叫作:白云厢、黄华厢、明道厢、迎恩厢、上原厢、遗爱厢、平川厢、受域厢、景德厢。城内十坊的名称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城周九厢的名称有的却延续至今,留下了印记。比如白云、黄华,又比如因景德厢得名的“景德桥”。
图:2008年6月的景德桥
景德桥位于今晋城二中西侧,老城的西城门坐落于晋城二中的位置。景德桥又名沁阳桥,由泽州知州黄仲宣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景德桥落成的那一年,李俊民十六岁。公元1200年,李俊民取得经义科第一,后因战乱避居嵩山。段直主政晋城时,将李俊民迎回,在文庙巷附近为李俊民建“鹤鸣堂”,以方便其就近到庙学讲学。文庙巷,因毗邻文庙而得名。晋城的文庙,旧址大致就在今浙江商贸城的位置。日军侵占晋城期间,将文庙拆毁,建为遥拜日本天皇的“遥拜场”。新中国成立后,建为运动场。
在文庙巷,现存有一处颇为气派的明代建筑,邻里说是苗天官的院子。苗天官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有猜测苗天官是明末清初的南赣巡抚苗胙土。但实际上,苗胙土从未做过天官,他的家在城西,也就是今泽州县人民医院北侧的苗庄。苗胙土在苗庄建有可园,内有看云楼、六宜亭等。既然不是苗胙土,文庙巷苗宅主人苗天官的来历,便成了谜。
今大十字东北侧的老府巷内,在明代曾有两座王府。分别是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孙子。隰川王传了五代,宣宁王传了六代。隰川王府的五代王爷过世后,疑似埋在今古书院矿北侧,这个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太平仙”。
明宣德年间,兵部右侍郎于谦巡抚山西河南期间,多次在诗作中提到泽州(即今晋城)。其《到泽州》中有“川萦太行驿,树绕泽州城。”之句。
晋城老城内的街巷,基本遵循了“大街小巷”的取名规则。较宽的路叫街,窄一些的路叫巷。以街为名的仅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前西街、后西街、西安街等六条。另一个取名规则,就是以毗邻的地方取名,比如靠近府衙的府衙巷、靠近文庙的文庙巷、靠近元妙观的观巷等。还有一个取名规则,是以巷内的大户取名,比如石府巷、吕宅巷、司家巷、来家巷、赵宅巷、侯宅巷、周元巷。
在一个稳定的朝代,很快就会阶层固化。城外的人想在城内有块宅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老城外东南(今凤展商场南)有一处怀覃会馆,是清乾隆年间怀庆府的商人合资修建的商业会馆。外来的商人仅凭商业上的成就很难在城内占有一席之地。商人只能云集在南门外的黄华厢,也就是后来的黄华街一带。包括河南北上的回族民众,也只能居住在南门外,很难进入城内定居。
何止是普通的商人和回族民众,即便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马骏,也只能在东门外。这也从侧面说明,能世代居住在老城内的人家,通常非富即贵。用现在的话来说,居住在老城里的其实都是过去的“精英阶层”。但这样一个所谓的“精英阶层”,在过去一百年经历了最深重的苦难和时代剧变。
今天,站在老城内最繁华的南大街上,已经看不到一座一百年前的建筑。
自唐贞观初筑城始,晋城老城经历过两次毁灭性重创,一次是公元1214年左右,金元交战时期,晋城老城经历火焚,成为一片废墟。一次是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晋城时期,晋城老城内的建筑经历轰炸、拆毁,基本无存。经历这两次劫难的直接后果,是在晋城老城内没有一处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罕见明清时期的公共建筑。
图:日军入侵晋城时的南城楼。
我们不必苛责晋城老城的文物遗存价值不高,这不是老城的错。经历过1400年的风云变幻,即便这里是一片废墟,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晋城老城更新与保护,是老城百年以来的一次伟大复兴。是对晋城文明的一次有益修复。明洪武年间,千户吴材。洪武十四年,张规。宏治正德年间,知州吴必显赵锦都曾为老城建设作出贡献,泽州府志对老城城池有这样的记录:周长九里三十步,城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有东西南三门。明隆庆四年,知州顾显仁增筑敌台二十三,敌楼二十三,北城楼一座,角楼四、东西南城楼各二。万历二十三年,知州贺盛瑞重修。崇祯十二年,知州张天维复修。清康熙年间,知州景文魁修。康熙四十四年,知州陶自悦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州佟国珑带头自捐俸禄,加修正楼七、角楼四、奎楼一、敌楼二十三、月城三面、马道三条。佟国珑还主持疏通城壕、栽种树木,加固了城周,修了城内东西三百丈、南北三百丈的石街。
自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元交战,晋城老城被毁之后。规模最大的两次修复,一次是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由知州顾显仁主持。一次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由知州佟国珑主持。
佟国珑,字信侯,清康熙五十年任泽州知州。清康熙五十一年,佟国珑因冒犯太原知府被罢官,晋城的庶民击鼓罢市,拦住车辕,不舍佟国珑离去。因晋城民众联名上书朝廷,佟国珑得以留任。清康熙五十七年,佟国珑有意修复北城楼,他说:晋城是个山地,土地贫瘠,百姓比其他地方更加艰难。我怎么忍心以城楼之役,烦扰晋城的父老子弟。佟国珑自己先拿了三百金,晋城富商王廷扬见状,与朋友聚集在一起商议,说知州佟公要重修北城楼,既不愿花财政的公款,也不愿烦扰老百姓,我辈如果不出力,就太不讲义气了。于是,二十几个人捐了三千四百两银子。不到一年,晋城老城重修工程竣工。清康熙五十九年,佟国珑因病离任后,被高平县令公帑亏空一事牵连,被朝廷处罚金万两,晋城老百姓感念其在任泽州知州期间的恩德,自发为佟国珑承担了大半的罚金。
清雍正年间,泽州官府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年薪大概是六两银子。以此推算,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今一万元。如果按今天的货币计算,清康熙五十七年的那次工程,知州佟国珑捐了三百万元,王廷扬等二十人捐了三千四百万元。我们所能看到的清雍正版“泽州府治图”,正是佟国珑留下的那座城。
公元2018年,距佟国珑修城整整三百年,晋城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动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