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塑料微珠的添加者,化妆品企业是较早意识到塑料微珠与海洋污染之间关系的群体。2012年,联合利华成为第一家宣布逐步淘汰塑料微珠的跨国公司。欧莱雅、宝洁、汉高等企业均加入其中,开始调整产品配方,淘汰或者用矿物质、水果仁粉或天然蜡等来替代塑料微珠。
一些国家也开始纷纷制定“微珠禁令”。2016年起,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禁止销售和生产含有塑料微珠的洗去型个人护理品,包括洗面奶、沐浴露、牙膏等。
韩国甚至从2017年7月起,全面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印度亦表示,其“微珠禁令”将于2020年生效。
就在“微珠禁令”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时,也有环保组织发现了不对劲。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助的Beat the Microbead(击败微珠)表示,由于工业上常常将微塑料狭隘地定义为聚乙烯颗粒,因此,当化妆品行业开始逐步淘汰塑料微珠时,有的企业只是放弃聚乙烯,转而选择了其他微塑料。因此,由化妆品对水域带来的塑料污染并没有停止。
Beat the Microbead希望,能立法禁止所有国家的化妆品中的所有5毫米甚至5毫米以下的微塑料;公司、生产商和品牌公开宣布其产品100%不含微塑料。
目前为止,这一激进的倡导还没有泛起特别大的水花。但从2018年各国针对个护产品中塑料微珠的约束或禁令态度来看,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为时不远。
面对塑料微珠,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为供需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在面对塑料微珠时,可以做的有什么?
首先,当然是拒绝使用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品,包括且不限于牙膏、磨砂洁面乳、磨砂身体乳、去角质产品。除了可以肉眼判断产品是否含有塑料微珠,留意产品成分是否有“聚乙烯,聚丙烯,聚乳酸(PLA),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字样,也可以进行判定。
对于已经购买的含有微珠的产品,Beat the Microbead给出的建议是,直接将产品寄回给生产商,并表明自己拒绝使用和购买的理由,敦促对方停止使用塑料微珠;或者将手中现有产品全部挤进垃圾桶丢弃,以被送去填埋或焚烧,使之不会流入海洋。
Beat the Microbead甚至出品了一款同名app,持续记录个护产品的微塑料使用情况,并提供扫描产品条码服务,以帮助消费者甄别其是否含有塑料微珠。
这一切看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付出的行动。身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