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剧演员黄盛典
不是夫妻。
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范泽华,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吴丽君,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张长城,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黄瑞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黄盛典,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叶清发,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刘小丽,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张怡凰。
2. 潮剧回书黄盛典
1、扫窗会(姚璇秋、翁銮金) 2、庐林会(范泽华、黄清城) 3、井边会(姚璇秋、陈瑜、李有存、孙暹龙) 4、回书(张长城、陈瑜、郑建英) 5、磨房会(范泽华、张长城) 6、闹钗(方展荣、谢素贞、陈郁英、陈丽璇) 7、赵宠写状(叶清发、陈丽璇) 8、闹开封(张长城、朱楚珍、方展荣、吴玲儿等) 9、杨令婆辨本(洪妙、林银门) 10、包公会李后(洪妙、蚁锡深) 11、薛仁贵回窑(陈书橱、温美蕉) 12、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 13、庵堂认母(王少瑜、周细卿) 14、庵堂认母(吴丽君、陈学希) 15、六月雪(郑建英、胡娟) 16、梅亭雪(姚璇秋、陈瑜) 17、嫦娥奔月(郑健英、郑仕鹏) 18、孟姜女过关(吴楚珊、孙暹龙) 19、益春藏书(王少瑜) 20、泼水记(李泽瑞、刘育生等) 21、芦林会(郑小霞、陈学希) 22、六月雪(郑小霞) 23、苏六娘(电影录音) 24、陈三五娘(电影录音) 25、刘明珠(电影录音) 26、江姐(姚璇秋、谢素贞、方展荣等) 27、彭湃(陈秦梦、林舜卿、郑健英等) 28、蝶恋花(郑健英、吴文兰、张小重等) 29、万山红(姚璇秋、谢素贞、林玩贞等) 30、换偶记(洪妙等) 31、白兔记(范泽华、张长城、陈瑜、温美蕉) 32、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 33、张春郎削发(中唱1984年版本) 34、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谢素贞等) 35、续荔镜记(姚璇秋、叶清发、张长城等) 36、续荔镜记(吴丽君、黄清城、翁銮金等) 37、汉文皇后(郑小霞、陈学希、张长城等) 38、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郑小霞等) 39、古琴案(方展荣、吴玲儿、吴丽君等) 40、苏后复国(郑小霞、陈瑜等) 41、袁崇焕(陈秦梦、林玩贞等) 42、赵氏孤儿(范泽华、陈光耀等) 43、审皇后(郑健英、陈光耀、钟怡坤、王少瑜等) 44、告亲夫(郑建英、曾馥、陈文炎等) 45、柳明月义救孤儿(郑健英、周若虹、许惠琴等) 46、救风尘(郑健英、王少瑜、陈文炎等) 47、绣襦记(王少瑜、胡娟等) 48、南唐遗事(钟怡坤、郑健英等) 49、血染南梁宫(王少瑜、郑建英、钟怡坤等) 50、血溅美人图(王少瑜、胡娟、郑薇等) 51、花笺状(王少瑜、黄振龙等) 52、荆钗记(王少瑜、吴文兰、林玩贞等) 53、嫦娥奔月(钟怡坤、杜冰、曾馥等) 54、美人泪(郑健英、周细卿等) 55、银锁怨(郑健英、陈丽玉、钟怡坤等) 56、三篙恨(郑小霞、胡娟、蚁锡深等) 57、屠夫状元(钟维、魏璇卿、马婵如等) 58、谢瑶环(曾馥、吴文兰、陈文炎等) 59、香罗帕(陈丽璇、马婵如等) 60、龙女情(王少瑜、钟怡坤、周细卿、黄学勇) 61、宝莲灯(邱楚霞、许淑婉、陈廷良等) 62、七日红(唐龙通、许淑婉等) 63、莫愁女(邱楚霞、郑跃生、许淑苑等) 64、二度梅(邱楚霞、许淑苑、陈廷良等) 65、五女拜寿(邱楚霞、唐龙通、黄少华等) 66、回唐山(潮州团) 67、梁山伯与祝英台(郑莎、李娜等) 68、逼上梁山(蔡植群、郑莎等) 69、彩楼记(郑莎、蔡植群等) 70、杨八姐闯幽州(郑莎、赖舜娥等) 71、文武香球(郑莎、蔡植群、王文和等) 72、姐妹易嫁(陈芳生、赖舜娥等) 73、江秀卿(李娜等) 74、红珊瑚(陈丽玲、赖舜娥等) 75、罗衫记(陈丽玉、许惠琴、陈大筐等) 76、孝妇杀家姑(王瑞芬、林洁、张桂坤等) 77、珍珠塔(邱应发、田佩兰、陈丽玉、廖文卿等) 78、飞龙刺狄青(张秀兰、李丽容、黄素玲、陈家汉等) 79、武则天亲断梨花案(陈丽玉、张桂坤、陈家汉等) 80、春香传(李楚卿、许悦蓉等) 81、血溅美人图(李楚卿、许悦蓉、郑薇等) 82、张古董借妻(李楚卿、彭钟亮、胡娟等) 83、火烧临江楼(李楚卿、吴文兰等) 84、孔雀东南飞(李丽容、郑莎等) 85、孟丽君会苏映雪(黄楚霞、方壮华等) 86、白蛇传(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 87、杨门女将(张楚吟、黄芝香等) 88、白玉扇(黄芝香、肖岳潮等) 89、金龙银凤(黄芝香、周辉南等) 90、柯山红日(普宁二团) 91、红鬃烈马(余林侬、陈燕鸣等) 92、弓剑情(余林侬、陈燕鸣等) 93、陆文龙归宋(余琳侬、陈燕鸣、陈乔、张仕耀等) 94、古堡恩仇记(余林侬、陈燕鸣等) 95、歌女剑刺江西王(陈燕鸣、麦素芝等) 96、王莽篡汉(陈燕鸣、陈乔等) 97、乱世佳人(林羡、陈经伦等) 98、秦香莲(陈舜卿等) 99、铁面县令怒斩玉面狼(林娟、黄派林、陈舜卿等) 100、猫儿换太子(林娟、陈舜卿等) 101、粉妆楼(林娟、林玉等) 102、龙井渡头(吴丽华、林若英、林静香等) 103、秦王李世民(许淑娥、吴丽华等) 104、十五贯(林炳利、黄明强、周芝圃等) 105、包公铡侄(林令勇、周芝圃、林炳利等) 106、周不错(周芝圃等) 107、王魁休妻(电台版) 108、刘璋下山(惠来,李开珠、吴玉华等) 109、生死牌(揭西,林木汉等) 110、秦香莲(马丽端、曾友禄等) 111、赵少卿(陈碧霞、许云坡等) 112、一门三进士(方巧玉、陈楚惠等) 113、四郎探母(许云波、陈美云等) 114、朱玉莲(柳惜春、许云波、李美英等) 115、杨乃武与小白菜(陈碧霞、陈碧玲等) 116、桃园奇冤(方巧玉、陈楚惠等) 117、苦尽甘来(陈碧霞、许云坡等) 118、玉堂春(陈美云、方桦等) 119、秦凤兰(陈美云、庄静静等) 120、孟舍落难(陈嫦娥、许云坡等)
3. 潮剧演员黄芝香
黄芝香,女,1947年出生于普宁市赤岗镇五福屿,潮剧旦角。
1949年参加普宁一枝香潮剧团。1950年进汕头戏曲学校深造。1987年在广东省戏曲演员评选中荣获中青年百花奖。1989年汕头市授予“十佳演员”称号。代表作《小撞马》《杨门女将》《金龙银风》
4. 潮剧名家黄盛典专辑
食物三生(鸡/鸭、猪肉、鱼)
贡品还有五果(五种水果)3、香炉、香炉灰、五谷、酒饼、茶杯、酒杯、果碟、茶叶、米酒、利是糖、发饼、斋碗、筷子等…
在我们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面,清明是一个最为特别的日子,它是缅怀、纪念先人的时候。所以在清明前后,很多地方都有祭祀先人、扫墓的风俗习惯,以寄托自己对先人、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说到清明节扫墓的时间,有人说“早清明,晚十一”,也有说,“前七后八”,还有人说,清明节的前一天不上坟。 这都需要以你们当地的习俗来安排时间的。
当然清明当天上坟应该早一点,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 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即可。
5. 广东潮剧院黄盛典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中国泥塑艺术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艺术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如今,木偶戏的类别也很丰富,有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杂技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内向性,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同时还有地域性,如中国北部的河北省吴桥县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9、风筝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当今,我国的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潍坊每年都会举办风筝节。
10、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龙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龙舞狮助庆。
6. 潮剧演员黄盛典简历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推荐的剧目 1、扫窗会(姚璇秋、翁銮金) 2、庐林会(范泽华、黄清城) 3、井边会(姚璇秋、陈瑜、李有存、孙暹龙) 4、回书(张长城、陈瑜、郑建英) 5、磨房会(范泽华、张长城) 6、闹钗(方展荣、谢素贞、陈郁英、陈丽璇) 7、赵宠写状(叶清发、陈丽璇) 8、闹开封(张长城、朱楚珍、方展荣、吴玲儿等) 9、杨令婆辨本(洪妙、林银门) 10、包公会李后(洪妙、蚁锡深) 11、薛仁贵回窑(陈书橱、温美蕉) 12、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 13、庵堂认母(王少瑜、周细卿) 14、庵堂认母(吴丽君、陈学希) 15、六月雪(郑建英、胡娟) 16、梅亭雪(姚璇秋、陈瑜) 17、嫦娥奔月(郑健英、郑仕鹏) 18、孟姜女过关(吴楚珊、孙暹龙) 19、益春藏书(王少瑜) 20、泼水记(李泽瑞、刘育生等) 21、芦林会(郑小霞、陈学希) 22、六月雪(郑小霞) 23、苏六娘(电影录音) 24、陈三五娘(电影录音) 25、刘明珠(电影录音) 26、江姐(姚璇秋、谢素贞、方展荣等) 27、彭湃(陈秦梦、林舜卿、郑健英等) 28、蝶恋花(郑健英、吴文兰、张小重等) 29、万山红(姚璇秋、谢素贞、林玩贞等) 30、换偶记(洪妙等) 31、白兔记(范泽华、张长城、陈瑜、温美蕉) 32、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 33、张春郎削发(中唱1984年版本) 34、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谢素贞等) 35、续荔镜记(姚璇秋、叶清发、张长城等) 36、续荔镜记(吴丽君、黄清城、翁銮金等) 37、汉文皇后(郑小霞、陈学希、张长城等) 38、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郑小霞等) 39、古琴案(方展荣、吴玲儿、吴丽君等) 40、苏后复国(郑小霞、陈瑜等) 41、袁崇焕(陈秦梦、林玩贞等) 42、赵氏孤儿(范泽华、陈光耀等) 43、审皇后(郑健英、陈光耀、钟怡坤、王少瑜等) 44、告亲夫(郑建英、曾馥、陈文炎等) 45、柳明月义救孤儿(郑健英、周若虹、许惠琴等) 46、救风尘(郑健英、王少瑜、陈文炎等) 47、绣襦记(王少瑜、胡娟等) 48、南唐遗事(钟怡坤、郑健英等) 49、血染南梁宫(王少瑜、郑建英、钟怡坤等) 50、血溅美人图(王少瑜、胡娟、郑薇等) 51、花笺状(王少瑜、黄振龙等) 52、荆钗记(王少瑜、吴文兰、林玩贞等) 53、嫦娥奔月(钟怡坤、杜冰、曾馥等) 54、美人泪(郑健英、周细卿等) 55、银锁怨(郑健英、陈丽玉、钟怡坤等) 56、三篙恨(郑小霞、胡娟、蚁锡深等) 57、屠夫状元(钟维、魏璇卿、马婵如等) 58、谢瑶环(曾馥、吴文兰、陈文炎等) 59、香罗帕(陈丽璇、马婵如等) 60、龙女情(王少瑜、钟怡坤、周细卿、黄学勇) 61、宝莲灯(邱楚霞、许淑婉、陈廷良等) 62、七日红(唐龙通、许淑婉等) 63、莫愁女(邱楚霞、郑跃生、许淑苑等) 64、二度梅(邱楚霞、许淑苑、陈廷良等) 65、五女拜寿(邱楚霞、唐龙通、黄少华等) 66、回唐山(潮州团) 67、梁山伯与祝英台(郑莎、李娜等) 68、逼上梁山(蔡植群、郑莎等) 69、彩楼记(郑莎、蔡植群等) 70、杨八姐闯幽州(郑莎、赖舜娥等) 71、文武香球(郑莎、蔡植群、王文和等) 72、姐妹易嫁(陈芳生、赖舜娥等) 73、江秀卿(李娜等) 74、红珊瑚(陈丽玲、赖舜娥等) 75、罗衫记(陈丽玉、许惠琴、陈大筐等) 76、孝妇杀家姑(王瑞芬、林洁、张桂坤等) 77、珍珠塔(邱应发、田佩兰、陈丽玉、廖文卿等) 78、飞龙刺狄青(张秀兰、李丽容、黄素玲、陈家汉等) 79、武则天亲断梨花案(陈丽玉、张桂坤、陈家汉等) 80、春香传(李楚卿、许悦蓉等) 81、血溅美人图(李楚卿、许悦蓉、郑薇等) 82、张古董借妻(李楚卿、彭钟亮、胡娟等) 83、火烧临江楼(李楚卿、吴文兰等) 84、孔雀东南飞(李丽容、郑莎等) 85、孟丽君会苏映雪(黄楚霞、方壮华等) 86、白蛇传(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 87、杨门女将(张楚吟、黄芝香等) 88、白玉扇(黄芝香、肖岳潮等) 89、金龙银凤(黄芝香、周辉南等) 90、柯山红日(普宁二团) 91、红鬃烈马(余林侬、陈燕鸣等) 92、弓剑情(余林侬、陈燕鸣等) 93、陆文龙归宋(余琳侬、陈燕鸣、陈乔、张仕耀等) 94、古堡恩仇记(余林侬、陈燕鸣等) 95、歌女剑刺江西王(陈燕鸣、麦素芝等) 96、王莽篡汉(陈燕鸣、陈乔等) 97、乱世佳人(林羡、陈经伦等) 98、秦香莲(陈舜卿等) 99、铁面县令怒斩玉面狼(林娟、黄派林、陈舜卿等) 100、猫儿换太子(林娟、陈舜卿等) 101、粉妆楼(林娟、林玉等) 102、龙井渡头(吴丽华、林若英、林静香等) 103、秦王李世民(许淑娥、吴丽华等) 104、十五贯(林炳利、黄明强、周芝圃等) 105、包公铡侄(林令勇、周芝圃、林炳利等) 106、周不错(周芝圃等) 107、王魁休妻(电台版) 108、刘璋下山(惠来,李开珠、吴玉华等) 109、生死牌(揭西,林木汉等) 110、秦香莲(马丽端、曾友禄等) 111、赵少卿(陈碧霞、许云坡等) 112、一门三进士(方巧玉、陈楚惠等) 113、四郎探母(许云波、陈美云等) 114、朱玉莲(柳惜春、许云波、李美英等) 115、杨乃武与小白菜(陈碧霞、陈碧玲等) 116、桃园奇冤(方巧玉、陈楚惠等) 117、苦尽甘来(陈碧霞、许云坡等) 118、玉堂春(陈美云、方桦等) 119、秦凤兰(陈美云、庄静静等) 120、孟舍落难(陈嫦娥、许云坡等)
7. 香港潮剧演员
因为是唱潮剧的,这种受众少,知名度不怎么高,肯定找不到
8. 潮剧老艺人
木偶,作为道具戏中的木偶戏,它是“演员”;作为玩具和欣赏品,它是玩偶和艺术品。
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表演,使之栩栩如生,生龙活虎。它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还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一个演员可以同时用双手操纵两个性格、情绪完全不同的角色或动物,技艺奇特,动作灵活,细腻生动,传真如神,特别擅长武打戏。
杖头木偶形体一般约为二尺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杆,艺人用棍举起木偶并操纵其动作。北京的托偶戏、四川的托脑壳戏、广东的托戏等都属于杖头木偶,我国的杖头木偶戏再宋代已流行。
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戏”。这种是由广东潮洲的纸影戏传入福建招安一带发展而成的。艺人用三根竹杆套上铁枝操纵木偶的躯干和双手,身段和手势灵活细致。唱潮剧或广东汉调。
提线木偶,又称“悬丝木偶”。流行于泉州地区的较之流行福建其他地区的提线木偶,特点是比较小巧玲珑,重在线条操纵上的细腻。木偶是死的,可它被提到手上或套入掌中,便立即“活”起来,达到了“无生命以生命化,无情物以情化”的效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