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簪、钗、步摇、华胜、篦、钿
『簪』
从周开始中国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可以出嫁,如果不出嫁,满20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帮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笄就是后来讲的簪。
说到“笄”就要说到礼俗文化,也自然回顾到礼乐昌盛的西周时期。对于男子来说,有句话叫"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加冠行礼,然后便意味着他成年了
女子行笄礼
冠同男子的意义,便相当于簪(笄)同女子。在周代,当女子年满15周岁的时候,便需要举办成人礼了。在这一天,家中的女性长辈会为适龄女孩盘发,然后用簪子将其固定住。
《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簪,是由笄而发展演变的,是古人用来稳固发髻或者冠帽的长针。在材质上比笄可选范围大了很多,常见材质有金、玉、牙、玳瑁等。
《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殷商时,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古时,发簪是男女通用。而皇帝在佳节盛典上赐给有功的大臣的礼物也通常是簪。簪子戴玉发丝之上,以古人以首为尊的礼俗,簪子还暗喻了颜面和尊严。因此古时有规定,罪犯不可佩戴发簪,即便是贵为皇帝之妃,犯了错也要退簪请罪。
到了秦汉时期,发展的材质、样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多用金玉制作而成,而且其花样也日益繁多。说明此时的发簪,已经同时兼顾了实用性与装饰性。
与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发簪,也同样在材质上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比如玳瑁玛瑙翡翠这样的稀罕品,都被加到了发簪之上,来显示主人的华贵美丽。
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