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薄膜中膜一般是多厚?
塑料薄膜厚度多少最好:塑料薄膜厚度是根据种地草小用0.0008薄膜。草大用0.0012薄膜。
二、冠状动脉到底阻塞了百分之几 才需要装支架?
心血管疾病是国人的健康大敌,根据卫福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民国105、106年连续两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人数总和,已超过癌症,而国人10大死因中,与「三高」关系紧密的心脏血管疾病,在最近10年的死亡人数成长率,是癌症死亡人数成长率的近3.5倍。
血管年龄愈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心血管会逐渐老化,原本柔软有弹性的血管变得硬化、甚至堆积废物、脂肪沉积而变得狭窄,如果是因为饮食习惯不良,又缺乏运动,就更容易让心血管提前老化。像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三高,以及抽菸等不良习惯都会造成血管硬化,而营养代谢不良所产生的高同半胱胺酸,或是压力大造成内生性自由基高,也会加快动脉血管硬化的速度。
因此,人体动脉的僵硬度代表了血管年龄,「血管年龄」越高,反应动脉僵硬度越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同时还会影响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各种病症自然会接踵而至。
45 岁到50 岁动脉血管就可能阻塞到50% 一般而言,人体的冠状动脉在30岁以前很少有明显阻塞,即使男性从40岁后,血管开始出现脂肪堆积,血管内径还未必受影响,不过45岁到50岁就可能阻塞到50%,随着年纪愈大、狭窄程度往往愈严重。而女性受到荷尔蒙的保护,一般会比男性晚10年发生血管阻塞的状况。
血管阻塞程度可以透过测量脉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超音波检查确认 而要想知道自己的血管年龄,也就是心血管的硬化与阻塞程度,依据现在进步的医学科技,可以透过测量脉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超音波检查,来确认动脉血管硬化的程度。一般而言,建议40到50岁的人可以考虑开始进行这些检查。
脉波传导速度可以直接反映动脉心血管硬化的程度,硬度越高,传导速度越快,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就会增加4成,而且在越年轻的族群越明显。至于颈动脉超音波则是测量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做为动脉硬化的指标,正常参考值为(年龄/100+0.3)mm,内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爆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增加15%。
电脑断层冠状动脉血管摄影可以更精确诊断动脉阻塞程度 此外,如果要更准确的知道自己动脉血管的健康状况,也可以选择进行需要注射显影剂的「电脑断层冠状动脉血管摄影」。现在多半使用256切以上的高速电脑断层来做扫描。即使冠状动脉的直径只有0.3~0.4公分,但只要血管阻塞了10%,即可经由电脑断层扫描被发现。
而如果检查结果正常,5年内不用再做;如果阻塞程度在25%到49%,2到3年后再检查即可;如果阻塞达50%以上,就建议立即就医进行治疗,并评估心肌是否有因此而缺血。不过,这项检查健保并不给付,自费约需2~3万元。
不过,如果没有进行健康检查来确认自己的动脉血管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都是等到已经出现不适的症状,比如走路或运动时感觉喘、闷,心口像有大石头压住的感觉,才会去医院求诊,而这时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多半已达50%、甚至是70%以上。
血管究竟阻塞到什么程度才需要侵入性治疗? 有血管阻塞问题的患,最常碰到的问题就是,究竟阻塞到什么程度才需要介入治疗?一般而言,如果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程度超过70%,就会进行气球扩张术或是置放心血管支架。但对于血管阻塞程度达到50%的病患,到底该进行侵入性治疗,还是继续采取药物治疗,就要靠著其他更精密的检测方式来判定。
但有时候因动脉血管摄影容易受血管走向、角度等因素影响,不易判断血管内真实状况,就可以进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测试,即是用细小的压力测量导线进入冠状动脉血管后,施打冠脉扩张药物「腺苷」药物,再计算血液通过狭窄处的前端(正常点)与远端(病灶点)之间的压力差,如果有明确压力差,代表狭窄处确实造成血管功能上阻塞,进而判断血流经过是否正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也省下可观医疗资源。
如果血管阻塞程度在40%以下,理论上都可以靠药物治疗或持续运动来改善或维持,若检查时测出血管阻塞程度在10%以下,其实未必需要药物治疗,靠著运动与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善阻塞状况。
三、请问这是什么症状?在无法确定下到医院挂什么科室就诊?心血管内科或心胸外科都可以看吗?
先于心内科就诊,经64排CT或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狭窄的数量及程度,如有放置架的需要则可在心内科介入治疗,如狭窄的冠脉数量较多,则可转到心胸外科进行搭桥手术。
皮肤应该去皮肤科医生看性病应该去皮肤科或泌尿科(看性病的建议或挂皮肤科,性病是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看泌尿外科泌尿系统,如尿路疾病,生殖器功能性疾病)。
心脏内科!
祝你健康!!
去心内科
四、颈内动脉分支有哪些
我们描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解剖位置时,通常采用目前仍在通用的Fischerl938年提出的5段数字分段法。该分段法是从颈内动脉终点开始,以l-5数字顺序标记这三条血管。大脑前、中动脉分别为A1-A5和M1-M5,颈内动脉为C1-C5。大脑前、中动脉的数序号是顺血流方向排列的,而颈内动脉的序号则是逆血流方向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Fischer分段法的不足逐渐显示出在临床上使用的不便。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新的分段法,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位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四周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向内行走〕。C2段常发出三个分支动脉:颈鼓室动脉,翼管支和骨膜支,罕见原始三叉动脉和原始听动脉。①颈鼓室动脉起自岩骨颈动脉管垂直段末端,进入鼓室。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鼓室上动脉,颌内动脉的分支鼓室前动脉,咽升动脉的分支鼓室下动脉及枕动脉的分支茎乳突动脉存在广泛的吻合。② 翼管支 起于ICA进入翼管供给相应区血运,与颌内动脉的分支-翼管动脉吻合。③原始三叉动脉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支的胚胎残余动脉血管造影出现率为0.1~0.2%。原始听动脉 自岩段发出,在内听道伴面神经及听神经走行。
C3破裂(孔)段: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后者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孔部,但不穿过这个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后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岩舌韧带是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联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破裂段颈内动脉四面为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C3段常发出破裂孔返动脉:自ICA破裂段前壁发出向下内走行,与咽升动脉吻合,血管造影很少显示。
C4海绵窦段: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Proximal dural ring)。这段颈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四面为结缔组织、脂肪、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海绵窦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垂直部、后弯、水平部和前弯。近侧硬膜环是由前床突的内、下面骨膜结合形成的,该环不完整地围绕着颈内动脉。C4段有三根分支动脉自ICA海绵窦段发出:脑膜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外侧干和包膜动脉。①脑膜垂体干起源于海绵窦段水平部或弯部,有三个主要分支:小脑幕缘支:沿小脑幕缘向后外侧走行至切迹顶;斜坡支:向内、后方走行,供给斜坡和鞍背;垂体下动脉:向前内侧走行至垂体沟,供给垂体后叶、蝶鞍和海绵窦的硬膜。两侧的脑膜垂体干均有丰富的吻合。②海绵窦下外侧干:起于ICA鞍旁下外侧面,主要供给海绵窦内颅神经和硬膜的血运,主要分支为圆孔支,供给三叉神经血运,并与眼动脉、颌内动脉、脑膜副动脉和脑膜中动脉有广泛的吻合。③包膜动脉:由ICA内侧壁发出,血管造影很难显示,主要供给蝶鞍前壁的硬脑膜。
C5床段:此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床段短,长约4mm-6mm,斜行于外侧前床突和内侧颈动脉沟之间、由于近、远侧硬膜环在后方海绵窦顶部融合在一起,因此床段呈楔形。关于床段同海绵窦的关系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该段位于海绵窦外上,另些认为位于海绵窦内。还有学者提出,把床段划在海绵窦外或者在海绵窦内都不适合,但海绵前窦的静脉丛经常可通过不完整的近侧环伸人到床段四面。但可以肯定地说,床段C5属于硬膜外结构。
C6眼段: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近侧。颈内动脉穿过远侧硬膜环后,即进入硬膜内,因此远侧硬膜环是颈内动脉硬膜内、外部分的分界线、在血管造影上,如何确认远侧硬膜环的位置,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段颈内动脉常发出两支重要动脉,即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在颈内动脉穿过远侧硬膜环的内侧,有时硬膜冗长,形成一个小的硬膜囊或隐窝,为硬膜内间隙的扩展,其尖端指向海绵窦这个硬膜隐窝称之为颈动脉窝(Carotid cave)。此段发出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眼动脉是出海绵窦的第一分支,一般自颈内动脉内侧发出,变异时可从脑膜中动脉发出。眼动脉常分为眼组(视网膜中心动脉、睫状动脉),眶组(泪腺动脉、眼肌动脉)和眶外组(筛前、后动脉、滑车上动脉、鼻背动脉和眶上动脉)。眼动脉ECA的分支有丰富的吻合支: 眶上动脉-脑膜中动脉;鼻背动脉-面动脉;泪腺动脉-颞前深动脉(颌内动脉);筛前动脉-蝶腭动脉(颌内动脉)。垂体上动脉:在眼动脉至后交通动脉之间,颈内动脉后内侧发出1-7支穿支,造影不易显现。主要分布于垂体柄、视交叉、乳头体前区和视束。和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C7交通段: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此段ICA依次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起于ICA交通段,与大脑后动脉的最近端吻合,构成Willis环的外侧面,有时缺如。其上、外侧面发出4-12支穿支动脉,供给下丘脑后部、前部、底部和内囊后支。当其粗大时在其起始部可形成漏斗状扩张,易误诊为动脉瘤,如其直径≤3mm,应视为正常,最主要的吻合支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从ICA交通段后壁发出,起源与PcoA相近,在鞍上池和脚间池内向后方走行,从外向内跨越视束走向外侧膝状体,经脉络膜裂入侧脑室下角向脉络丛供血。供给视束、外侧膝状体、钩回、大脑脚基底前1/3、丘脑、尾状核、内囊前联合和苍白球背部,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脉后动脉相交通。 参百度百科
颈内动脉直接入脑,之前没有分支,和椎动脉形成Willis环,分出大脑中动脉等分支供应大脑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